万牛收录网

各地过年风俗习惯 (各地过年风俗一览表)


文章编号:1010 / 分类:最新资讯 / 更新时间:2024-12-15 09:29:33 / 浏览:

一、北方1、天津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蒜”。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

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2、山东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

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

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

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

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

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3、山西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山西人在腊八节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4、陕西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5、河南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在二十八贴春联。

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

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

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

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6、河北在古时,赵国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7、甘肃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二、南方1、福建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废品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2、江苏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3、浙江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

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

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

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

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

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

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

“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

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4、广东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

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

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年时,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化州地区,大年初一从凌晨0:00点就开始烧炮竹了,一直烧到天亮,一大早就要烧香去土地公,顺便也拿一封炮竹去土地公烧。

有的人家还煲糖粥吃,吃完糖粥之后,就代表吃完素了,就可以吃腥了。

这天不能杀生,这一天早上就要烧香到土地公,家里一直连续烧香到晚上再烧香到土地公为止,神灯也是一样亮着,一直亮到晚上烧去土地公的家里的香烧完为止。

5、海南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

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

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

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

“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6、四川少数民族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

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四川人过年爱观“灯” 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这边厢,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才发散出阵阵“洋味”;那边厢,传统的成都灯会第三十五次变幻着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三台风格迥异的新春灯会也次第亮灯。

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

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中国灯会之首”。

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各地过年风俗习惯各地过年风俗一览表
相关标签: 各地过年风俗习惯

本文地址:http://ok8.w6.hk/zuixinwz/1010.html

上一篇:扫描电镜服务费用扫描电镜服务代做...
下一篇:新手seo如何快速入门seo入门教程seo新手教...

发表评论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www.w6.hk/" target="_blank">万牛收录网</a>